linux基础--二

文件系统特性

文件系统分区完毕后需要进行格式化(format)才能被操作系统访问,因为不同的操作系统所使用的文件系统时不一样的,而且设置的权限和文件属性也不相同。常见的文件系统比如win98以前使用的 FAT/FAT16,winddow2000以后使用的NTFS文件系统。而linux的主流文件系统则是Ext2/Ext3/Ext4等。而U盘一般使用的则是FAT文件系统。Ext2文件系统数据访问方式为inode/block形式,此种方法形成的文件系统有一级索引,二级间接索引等等。 inode中保存文件的权限等信息。每个inode可以对应多个block,这样在每个inode都可以知道其数据的存放位置。FAT文件系统中使用block的快连接起来,类似于一个链表,这种方式在io比较高时容易导致磁盘多转几圈才会访问到数据。

挂载点

文件系统中都具有 inode,block superblock等信息,文件系统要被使用必须能够连接到目录树,将文件系统与目录树连接的操作成为挂载(mount),挂载点是一个目录,该目录为文件系统的入口。

linux VFS(virtual filesystem switch)读取和管理整个文件系统,用户并不知晓每个分区上的文件系统是什么。这些由VFS管理。

文件系统的简单操作

df 列出文件系统磁盘的整体使用量 速度较快

du 列出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量 速度较慢

linux常见的压缩命令

*.Z compress程序压缩的文件

*.gz gzip程序压缩的文件

*.bz2 bzip2压缩的文件

*.tar tar程序打包的文件,没有经过压缩

*.tar.gz tar程序打包的文件,经过gzip压缩

*.tar.bz2 tar程序打包的文件,经过bzip2压缩

compress属于比较老的压缩程序,此处不再介绍。

gzip

命令格式: gzip [-cdtv] filename

-c: 将压缩数据输出到屏幕

-d:解压缩参数

-t: 检验压缩文件一致性

-v: 显示源文件压缩比等信息

bzip2

命令格式: bzip2 [-cdkzv] filename

-c: 将数据输出到屏幕

-d: 解压缩参数

-k: 保留压缩后的源文件

-z: 压缩的参数

-v: 显示源文件压缩比等信息

tar

命令格式: tar [-j|-z][cv] [-f 打包文件名] filename

-c: 新建打包文件

-t: 查看打包文件有哪些文件名

-x: 解打包或解压缩 -x -c -t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命令中

-j: 通过bzip2打包 文件名最好为*.tar.bz2

-z: 通过zip进行打包,文件名最好为*.tar.gz

-v: 将压缩过程中处理的文件名显示出来